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。五天不睡觉人就会死去。
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,是机体复原、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,是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,27%的人有睡眠问题。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一项全球性的活动—将每年3月21号位“世界睡眠日”。
第 一部分【睡眠误区】
误区一:平时通宵,周末狂睡
有些人有时加班到凌晨,第二天又得六七点爬起来上班,周末就在家恶补,睡十几个小时,把平时的补回来;还有些人,今天听说8小时睡眠足够,明天听说7小时睡眠长寿,到底睡多少个小时好,自己也搞不清楚,但本着‘充足睡眠既美容又养颜’的原则,就睡它十多个小时。
专家建议:保证正常睡眠时间
对于睡眠时间的长短,则没有统一的说法,因人而异可分为长睡眠型(8小时左右)和短睡眠型(6小时左右),4-10小时都属于正常范围,主要以第二天醒后精神饱满状态为标准。
一般而言10-18岁人群,每天至少需要8小时的睡眠时间;18-50岁的人群,每天至少需要7小时睡眠时间;50-70岁人群,每天需要5-6小时的睡眠时间。特别对于上了年纪的人,睡眠质量比不上年轻人,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好。
误区二:睡前保持安静,少运动
有些人,晚上会一有活动,就会兴奋得睡不着,所以,他们认为吃晚饭就应保持安静,就连一些正常的低运动量也拒绝参与,这样临到睡觉前反而睡不着了。
专家建议:适量运动促进睡眠
睡前过量运动,会令大脑兴奋,不利提高睡眠质量。但适当体育运动,可够促进人之大脑分泌抑制兴奋物质,促进深度睡眠,迅速缓解疲劳,并从而进入良性循环。晚饭后轻微活动可有助睡眠。研究发现,睡前慢跑之类轻微运动,可促进体温升高。当慢跑身体微微出汗时随即停止。此时体温开始下降。其后就寝,人将极为容易进入深度睡眠,从而提高睡眠质量。
误区三:公交地铁上补眠
无论是坐地铁,还是坐公交车,只要一坐下来就打瞌睡,认为这样的补眠方式,既没影响工作,又不耽误睡觉。
专家建议:深睡眠使人得到充分恢复
人之睡眠可分“非快速眼动睡眠”和“快速眼动睡眠”两个阶段,前者又可分为“浅睡眠”与“深睡眠”两个过程,其在睡眠中循环多次。人们只在睡眠中经历几个“深睡眠”过程后,才能使疲劳得到充分消除。但在车上睡觉、打盹、补觉,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,晃动、光线刺激、声音影响、空间狭窄等等皆不容易使人进入“深睡眠”状态,而在“浅睡眠”状态下休息,只能使人不能得到充分恢复。
误区四:睡不好觉‘吃’来补
有些人觉得睡眠不好,就多吃些人参、鹿茸等补品,不但有益于提高睡眠质量,而且补得好了,就是适当减少些睡眠时间,问题也不大。
专家建议:学会睡“子午觉”
美国医学教授威廉•德门特说:“睡眠是抵御疾病的一道防线。”他发现,但凡凌晨三点起床者,第次日免疫力就会减弱,血液中保护作用之杀病菌细胞也会减少三成。故而我国民间流传“吃人参不如睡五更”之谚语颇有道理。中国传统养生学提倡“子午觉”。“子”为子夜, “午”是午时。定义睡“子时”可养精蓄锐,而“午时”则顺应阳气开发。